这两年,每到要写这种长文的时候,总是感觉自己越来越力不从心了。大概是接触的技术类、点评类文章越来越多、写得越多,求于外物的事情考虑得越多,反求诸己的事情反而考虑得越少。

当然也有可能是AI用得太多了,特别是GPT一类的通用语言模型爆火之后,虽然比不上手机一般成为“人工义肢”的存在,但是大模型说是工业革命一般的产物,于我而言并不夸张。至少文本上的一些dirty work,我现在几乎第一时间想到让LLM代劳,以至于硬磨半天这篇blog写什么之后,甚至问了下 ChatGPT 4o:

image-20241025222925979

看着挺合理的吧,越合理反而感觉越恐怖了。LLM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等同于一个最广泛意义上的普通人,除了某些专精任务上有些迟钝之外,他能最大程度的满足且“不冒犯”所有人。

最近看了李沐的讲座和采访,有人问:

从您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经验来看,未来五年内您认为哪些技术将对行业产生最大影响?年轻人应如何为此做好准备?

他的回答很长,里面有一句话:

……如果看10年,我觉得大部分的文科白领,可能一个星期的工作量80%是模型能够完成的,对于工科,可能几天的工作量模型也能够完成……

几年前要是有人说这样的话,人们可能会觉得有些超前甚至荒诞,现在则已经完全不同了,生产要素的替代成为了小迈半步就能触及的现实。在可以预见的未来,现在能用AI辅助的工作大多就会被AI替代,而这其实是有些悲哀的。这种悲哀并不在于人类要被替代,而在于人被异化得越来越像机器。这个宣扬着diversity的世界里,大多数人遵循着一两套社会规训的路线度过自己的一生。

卷起美好生活
摄于上海

很难说几年之后的AI会变成什么样,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。最近通关了底特律变人,误打误撞地走了仿生人革命的路线,或许以后AI也会拥有自我意识,革命人类呢?

但是如果想给二十二岁的我留点什么的话,我会不再选择像以前那样立一些“典型”的flag(比如那些大学公众号上的模范宿舍、某某奖学金之类的推文),说一些积极向上的、伟光正的空话。我会更想成为一个有“残缺”的人,在还有时间有闲的时候做一些想做的事情。

至于做什么,那就留给明天的自己吧。毕竟短视也是人的残缺,人的残缺可是人的最后一点特质了。

祝我生日快乐。

武汉咖啡馆的狗
摄于武汉